性亚洲_茄子视频破解版_男男床戏小说_美美漫画下载

INDUSTRY TRENDS首頁 > 新聞中心 > INDUSTRY TRENDS

祝敬國:推動物聯網與智能建筑健康發展

    祝敬國,男,1946年11月出生。1968年北京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電子計算機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中建協智能建筑分會專家工作委員會主任、首都博物館顧問,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工程培訓基地北京六度天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顧問,智能建筑弱電工程師認證培訓顧問。參加了國家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智能建筑工程質量驗收規范》、《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規范》等的編寫評審工作。近幾年參與了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大廈、中華世紀壇、南京軍區總醫院、深圳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廈門國際會展中心、上海科技城、中國國家博物館等百余個智能建筑、信息化工程的智能化系統顧問、方案設計、評審、評標和工程驗收工作。
下面根據祝敬國訪談編輯:

    祝敬國:我感覺從認識物聯網的概念本質來說,我不太主張我們再去給它發揮,給它解釋。外國人提出的物聯網就是三個英文單詞,其實我們只要把這三個單詞的含義真正理解清楚就夠了。物聯網的本意很簡單,就是東西之間的互聯網,“物”用中國話來說就是東西。我覺得我們有時候會感覺那么說大家可能不太理解,所以要力求把它具體化。但在具體化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是從自己的理解角度去延伸,這可能跟國內現在對物聯網的一些宣傳是有關系。其實你要去延伸一個概念的話,你必須對這個概念理解得很深刻,不然你這種表面的延伸,非常容易走入歧義。所以說,現在,在物聯網的媒體宣傳中有很多集中在電子標簽,好像物聯網就是電子標簽了。通過電子標簽將物的信息用網絡鏈接起來,這樣一種理解就是種非常表面的理解。東西之間的這個互聯,并不是說每個東西都有一個編碼,然后把這個編碼放到網絡上進行交互,就成為物聯網了。物跟物之間的互聯絕對不是物的編碼信息的互聯。我覺得物聯網絕對不是一種新的概念或者一種新的技術結構,物聯網的本質應該是一種人的新的生活、生產方式。比如我在家買一罐牛奶,通過物聯網我要知道這罐牛奶是哪兒出的、什么時候出的,到我手上還能保持多久,有沒有三聚氰胺?等等。我們可以想想,如果你認為電子標簽就是物聯網的核心,那么很多超市早就已經實現了物聯網了。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技術架構層面,要放到生產、生活當中去認識。
    我想,物跟物的互聯以后,在生產成本控制上面會有很大的提高。我生產,我要采購。什么時候采購什么樣的東西,什么時候運到我的生產線,如果科學合理地組織的話,就能降低我們的生產成本。現在我們缺乏這方面的信息。我不知道那邊的生產廠家什么時候能生產:這個型號的能生產多少,那個型號他能生產多少,它在運輸的過程中處于哪個運輸的環節。所以我為了保障生產線的流暢,我必須要有倉儲,預先去采購。預先采購的話,對于我們的日用品以及食品就有一個新鮮度,還有一個保質期問題;對我們的IT產品來說也有一個更新換代的問題。上海百思買為什么要退出中國市場?就因為他儲存的一些商品更新換代以后影響到它的成本與利潤。所以,生產和消耗要能夠直接交互信息。所以我覺得從我們的理解和能力來說,現在還是不要去解釋物聯網比較好,我們現在的能力還不足以去解釋。但是它最后產生的結果,一定是會對我們的生活方式產生一種很大的影響。像我們現在的食品衛生、藥品衛生也好,已經對整個社會的公信度產生了一種嚴重的影響。如果以后物聯網真正的建立起來,每一件東西它的真實情況大家都能一清二楚,這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是有益的。
    智慧城市也好、智慧醫療也好等等同義的詞匯,這些同一個詞匯用在這些地方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應用在城市這個地方的話,并不是說這個城市真的具有人的思維能力,而是有一種類似人類智力的分析、判別、控制功能。我想這個“智慧城市”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這個城市“聰明不聰明”,就是城市的“聰明”的程度究竟怎么樣。一個人聰明與否,主要就兩個方面,一個是你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認知是否深刻;另外你在做事的時候,你的行為方面能不能把握一個度,既不過、又不弱,這就是聰明。所以現在我們說的智能建筑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我想就是提升了這兩個方面的能力。一個方面就是認識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的信息量能夠全面,能夠完善,能夠深入。另外一個在處理的時候,能夠處理得恰到好處。比如我們現在說綠色和節能,綠色和節能是什么意思呢?這絕對不是說我們就不消耗能耗了,該消耗的還是要消耗的,要的是非常精確地去消耗這個東西,也就是剛剛說的在行為上能把握這個度。物聯網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的技術平臺。
    國脈物聯網:您是智能建筑方面的專家,曾參與過國內諸多項目的智能化系統顧問、方案評審、評標和工程驗收工作。并主持設計了《上海博物館智能建筑系統》,這也是中國第一座“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智能化博物館。您認為智能建筑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我原來并不是學智能建筑的,我是學計算機專業的。后來上海博物館要蓋一個新的博物館,當時我們的館長就提出來要有一個現代化的建筑、現代化的設施和現代化的管理。沒有這三個現代化,那就只能說是一個新的建筑,而不是一個現代化的博物館。因為我在博物館工作的時間比較長,我就在想,人為什么需要建筑?人是為了給自己構筑一個安全可靠的生產和生活的空間。我們可以看到,建筑為什么要有電梯呢?因為要解決一個垂直交通的問題。所謂的這個智能建筑,就是說人生存在建筑里面,生活方式和生產能力提高以后,對建筑里面的應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在建筑里設置應用相關的現代化設施,提供一個更加安全、可靠、適用的空間,就是追求高效。人不管消費什么,第一個層面一定是安全、可靠;第二個層面就是適用;最后還有高效。智能建筑可以看成是三個空間,:第一個是建筑構成的實體空間;第二個是信息環境空間。除了這兩個有形的空間以外,還有一個宏觀的生存空間(空氣污染、水質等)。所謂的智能建筑的標準,我覺得我們國家現在智能建筑的定義已經很完善了。只是里面的技術內涵和工程內容會隨著技術發展而有所增加完善,總得來說,智能建筑就是在一個實體建筑空間里面怎么樣合理地配備一些現代化的設備和設施來滿足人們對三個空間的安全、可靠、實用、高效的功能需求。
    我之前查了很多資料和字典,對于“建筑”沒有明確的定義。在語文里面,闡述一個事物有兩種方法,一個是下定義,還有一個是枚舉。建筑在字典里面用的就是枚舉的方法。我給“建筑”的定義就是:一個人造的生存和生產的空間。所以建筑是城市的基本結構、基本元素,當每個建筑都是智能建筑了,你這個城市就自然是一個智慧城市了。反過來,要建設一個智慧城市,就要求這個城市的每一幢建筑都應該是智能建筑。我和我們專家委員會的成員在談物聯網的時候,就提到了物聯網一定要落地,落地就是落實到每一個具體的建筑里面。任何一個東西的生產制造、到最后的消耗處理,都是在建筑環境里面完成,最終落實到建筑里面去。建筑里面就要有相應的設備設施。物聯網是人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所以你的建筑必須往這個方面去靠。就像你現在買房子就一定要有有線電視、網線等。我們搞工程的應該主動地去想以后物聯網會給生活生產帶來什么變化,我們就要預先給建筑添加什么設施。這樣我們就會比較主動。比如說,我剛才說的那個牛奶買來以后到底怎么樣,那么你在家里面應該有這樣一個終端能夠對相應的信息進行檢索讀取。你這個設備要怎么連呢?一定要有連接端口。那么以后智能建筑上除了現在的電視網絡端口,一定要有一個物聯網的端口和物聯網的終端。
    其實現在這些新技術、新概念已經提出了相當長的時間了,但是怎么落實到具體的建筑里面去,我們考慮得還不夠具體。我們的智能建筑里面要做什么東西我們還不清楚。為什么說我們的思考不夠深入呢?我們現在說節能,一說節能馬上有許多公司說他們的產品可以監測你的能耗。其實,這些檢測你能耗的手段,在我們現有的智能建筑技術里面本身也是具備的,但是他雖然具備了一些采集功能,但是從能量管理的角度來看,具體工程中能量管理的點位不夠充分。那么,對于能源管理來說,我們就要思考,樓控系統要怎么監控。今年三月底,我們專家工作委員會會在廣州開個年會,在年會上我就想提出一個問題:智能建筑如何來應對新的技術。你說物聯網也好,三網融合也好,綠色、低碳等等,包括現在其他新的概念、新的技術,最后到你這智能建筑里面究竟怎么運用?也就是說你怎么完善和充實你的智能建筑?所以我覺得智能建筑的發展趨勢和方向可能在這個地方。它的概念是很清楚的,也就是不同時間有不同技術內涵而已。
    物聯網和智能建筑與成本、標準無關,關鍵在實用。
    現在大家提到物聯網及其相關產品與應用時通常都會提到兩個關鍵問題,一是成本問題,二是標準問題。從目前國內建設現狀來看,智能建筑多實施于地標型建筑、博物館等等,請問智能建筑是否只適合大型建筑?隨著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是否會大規模進入社區(成本問題是否成為瓶頸)?
    我們國家現在對物聯網很重視,現在已經有人成立了所謂的標準工作組。我個人覺得這種做法從次序上不太合適。所有的標準都是從以往的經驗和總結上得出來的。現在我們物聯網的實踐還沒開始的時候,你就要它歸納經驗教訓,這個就有點順序顛倒了。我覺得現在不是成本問題,也不是標準問題,而是我們應該要研究這個物聯網把他建設出來以后,如何讓我們大部分公眾體會到這個物聯網的實用功能在什么地方。其實物聯網對我們中國老百姓來說真的非常需要。比如說最近幾年牛奶的問題一直解決不了,其實就是產品信息的監控問題。如果我們建立了物聯網,就能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買到的每罐牛奶,它里面的成分、它的保質期、它的產地這些信息,如果說消費者都能真實準確地獲得的話,大家就不會花幾千元去香港、澳門采購奶粉了。所以我說,這個物聯網的運用是不是都能讓大家感覺到一種實用的效果,是物聯網的發展關鍵。我們以前看到,譬如手機,很明顯,開始的時候“大磚塊”好幾萬一個,你說這個東西能推廣出來嗎?當時我也有疑問。但是它這種實用功能讓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以后,它以驚人的速度大面積推廣了。它推廣出來以后,這個成本它一定會下來。那么這個時候、在推廣的過程中,你可以去總結它的經驗教訓,制定所謂的標準。所以我是想,現在我們物聯網也好、智能建筑也好,關鍵問題是要讓大家都能夠體驗到它是好用的、實用的。
    據了解,國內的北京銀泰中心、上海的證券大廈、廣州中信廣場都是按照國際智能建筑的標準設計和施工的。關于國家標準《智能建筑設計標準》其實不是我們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有什么不一樣,而是我們和國外做智能建筑工程的心態不一樣我們的心態比較浮躁。這浮躁表現在什么地方?我們說社會上這浮躁表現在追求表面的價值、例如品牌。比如LV的包幾萬一個,人們說他有面子,但是它的使用價值怎么樣?它的使用價值并沒有那么高。人們追求的并不是它的使用價值。在我們智能建筑工程實踐里,這種浮躁體現在重概念,而不是重實際的效果。剛才我的一個同事和我聊天時說,現在我們的高檔住宅里面安裝了所謂的智能家居,有很多安防設施,這種技術和設施需不需要?我認為這種技術形式和設施確實是需要的,這種技術也是成熟的,但是現在許多家庭實際上是不用這些的。為什么?這些探頭老是誤報。你說老是誤報煩不煩?那就干脆把它關了。我們現在工程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你說家里面要搞安防,要搞報警需要嗎?絕對需要。如果每個房間都有消防報警,那上海上次膠州路那個大樓就不會燒起來了,也不會損失那么大。但是我們在做工程的時候不僅僅要有概念,而是需要一種實效。更主要的要注重它的實際效能,還要注意他的投資成本,可能有些技術它的效能發揮的很好,但是它的投資成本不成比例也是不主張的。
    我們現在和國外在標準和實際建筑相比,我們最大的差距就在實效性上。我們有的時候是憑自己的良好愿望,把新的技術、新的產品堆積到建筑里,但是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就出現問題了。結果人家不說你這個概念有問題,而說你這個智能建筑不合用,這樣就把整個智能建筑的名聲整壞了。我再舉一個實例,比如前幾年,我們國家在劇場報告廳設計的時候,引進了一種空調送風方式,就是在每個座椅下面設空調的送風口。這個技術不是我們國家發明的,是從國外引進的。在學過來的時候,我們忽略了它的實際使用環境。我們知道歐洲國家,緯度比較高,它的自然氣溫比較低,你比如說英國、法國,它們的空調都是只有加溫,它們沒有送冷氣的;就像現在廣州、深圳它們就沒有加熱的空調。在歐洲,空調放在座位底下,它從腳下給你送熱風,這個你會感覺到很舒適,所以他這種技術形式跟它的使用環境和使用效果是完全符合的。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夏天是要送冷風的。中醫有句話叫寒從腳起。你說像我這個年紀,從腳下送十幾度的冷風,不要半個小時,像我這個年紀的就肯定站不起來了。所以說,那幾年我們引用這個技術的時候,完全忽略了他們的使用環境,你簡單的搬過來是達不到那個實際效果的,相反好心還辦了壞事。我們和國外的技術和標準上差別不大,主要差別就是在心態上,怎么樣去做一個有實用價值的智能建筑,這個才是關鍵。我現在去給學生講智能建筑的課,我就會問,你們想沒想過實用價值?比如說杭州一天溫差是多少呢?通常在5-6度。在甘肅一天溫差達到20多度,這是它們自然環境的差異。那么在不同的環境里面,搞樓控系統,它的算法能一樣嗎?肯定不能一樣。但是我們在實際工程中,很多人就不去考慮。我們不能簡單地只考慮概念、只考慮技術形式,應該更多地考慮實際效果。
    關于“智能建筑”和“智能樓宇”的概念和標準,我覺得這兩個概念,從中國詞語來說,就是大概念和小概念的關系。建筑不光光只是樓宇,它還有平房、別墅。樓宇至少有十幾層這樣的中高層。我想,智能家居、智能樓宇都是根據具體情況提出的概念。如果從理論上來說的話,建筑是一個大概念、大集合,樓宇是中間的一個子集。家居也是建筑的一個子集。家居這個子集和樓宇子集也是有一定交集的。為什么有時候把樓宇從智能建筑中分開來講,主要是樓宇它是有一定的共同特點,樓宇和一般建筑工程的要求有所不同。你比如說中國的第一個超高層建筑上海金茂大廈,蓋完以后,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就是它的電梯門關不住。電梯的門怕夾住人,你用手給一個推力,它就關不住。那么金茂大廈這個推力是從哪來的,就是從門口進來的。你想,金貿大廈200多米,就像一個大煙囪一樣。一到冬天,空調送熱風就全跑到上面去了,下面樓層留不住。你想一兩層的建筑會有這樣的問題嗎?肯定不會有的。這也許是智能建筑和智能樓宇之間的重要區別之一。
思考物聯網的風險才有助于產業健康發展
    我們看到網上有人把它稱為“新一輪的大躍進”。從我搞工程的角度來說,這種擔心不是空穴來風。我看問題不是在網上,而是有一些新聞媒體談物聯網的態度。看了幾個從09年設的物聯網中心,我覺得我和那些網民的這個擔心是有道理的。因為特別是09年以后,對電子標簽談的太多太多了,好像電子標簽就是物聯網了。你看我們現在的標準化工作組,他們也是從電子標簽的標準開始。我覺得物聯網完完全全不能等同于單獨的產品,更不能和電子標簽劃等號。我們有的時候對新的技術概念,光有一種良好的愿望是并不能獲得成功的。我總是覺得,現在的一些新聞媒體對新技術、新概念說的都是一些“過年話”,這樣一種狀態并不好。物聯網熱炒成這樣,很大一種程度是因為金融資本的一種增值的需求。光靠資本增值的需求來推動一種新的技術,我覺得是一定會出問題的。所以我認為,研究新的技術,一定要研究這種新的技術對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影響。網上有一個英國評選的“200年以來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是什么工業產品”地評選。在我們的心目中可能會是原子彈、原子能,而他們評出的第一項是“抽水馬桶”。我們冷靜地想想,他的評選有沒有道理?抽水馬桶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必須要用的,它關系到人每天的生活質量,而原子彈無非就是打仗的時候能一下殺死幾十萬人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想想物聯網它真正的應用基礎是什么東西。
    其實,物聯網真正要研究的、我們的物聯網在落實的過程中,大家都要去關心的,應該是它的風險是什么。物聯網最大的風險是什么?最大的風險是物和物的信息是否一致。比如說我買的這瓶水,他的標簽是可口可樂,但實際上是毒藥,那我喝了不就完了嗎?而且這個信息還是在變化的,昨天和今天的情況也會變化的。所以一定要建立一個有效的信息監督機制來保障信息的真實性、一致性。但是這個問題現在很少有人去提。如果你也去想它的風險,他也去想它的風險,這個才能夠找到真正的發展道路。能夠規避和降低風險才是一個工程成功的基礎。光想好的,有什么風險你都不知道,這樣一個工程是一定不成功。現在的物聯網也好、智慧城市也好、智能家居也好,一定不能停留在概念和愿望上,如果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和愿望上面,我們是要吃虧的。我們一定要想應用基礎和風險在什么地方。我想IBM也好,奧巴馬也好,提出這樣一個理念會是為你著想嗎?我們不去跟不行,完全去跟也不行。而是一定要研究透它,找出它的問題和弱點,然后再規避問題和弱點,并提出新的概念,這才是正確的道路。現在,我們連“智慧地球”都還沒研究透就急于提出新的觀點去超越別人,這是錯誤的。